HI,下午好,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,公益非盈利机构
24小时服务热线: 4000-162-302
请扫码咨询

新媒易动态

NEWS CENTER

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

2020-06-07

的确,思维模型是一种很好的、能帮我们解释问题、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的东西。然而,它究竟是什么?到底什么能被称之为思维模型?

相信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。

今天这篇文章就要来跟大家讲讲到底什么是思维模型?以及思维模型背后的东西。

一、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

在回答“什么是思维模型”前,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模型?

1. 什么是模型?

其实,查理·芒格曾给“模型”下过一个定义——任何能帮助你更好理解现实世界的人造框架,都是模型。

举个例子来说:美国航空公司每年要接待几百万乘客,创造数千亿美元的价值。但在2012年,飞机票价平均178美元,每次飞行航空公司只能从每位乘客身上赚到37美分。而谷歌,创造的价值相对少,但却从中赢利很多。

谷歌2012年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的价值(航空公司创造了1600亿美元),却从中获利21%,这个利润率是航空业的100倍多。谷歌的巨额利润使它的市值是所有美国航空公司市值之和的3倍多。

为什么会这样?

这个看似非常复杂的现象,经济学家只用两个简单模型就给出了解释:一个是完全竞争,一个是垄断。

完全竞争,说的是在这个市场中的每个公司之间不存在差异,卖的都是同质产品。因为这些公司都没有市场支配力,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来定。

相反,垄断说的是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,所以可以自行定价。因为没有了竞争,所以垄断公司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,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。

航空公司所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,而谷歌所处市场是垄断市场,正因为此,二者的利润率相差甚远。

这就是运用“模型”,也就是查理·芒格所说的“人造框架”,将看起来纷繁复杂的事物简单化、抽象化的方法。

那什么又是思维模型呢?

简单的说,思维模型就是对于信息的压缩,是帮助人们理解事物、解决问题的最佳框架。

可以说,思维模型就是我们大脑中用于做决策以及思考问题的工具箱,有时可能表现为一个用于分析的框架。比如:SWOT 分析法(S=strengths优势、W=weaknesses劣势、O=opportunities机会、T=threats威胁);有时可能表现为一个简短的理论,比如:心理账户理论。

而如果用个时髦点儿的比喻就是:思维模型就是安装在我们头脑中的APP。

在想给假期确定行程时,我们打开手机,点一下上面的“马蜂窝”APP,看看别人都是怎样玩儿的。在想预订酒店时,我们打开手机,点一下上面的“Booking”APP,瞬间就完成了酒店预订。

同理,在设定工作目标时,我们可以打开一个名为“SMART”(S=Specific具体的、M=Measurable可衡量的、A=Attainable可达成的、R=Relevant相关的、T=Time-bound有时间限定的)的思维模型,用它来设定清晰详细可执行的目标。

手机上的APP是那些能够直接拿来就用的工具箱,而思维模型一旦扎根在我们的头脑,也就成为了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工具箱。

因此,你头脑中拥有的工具箱(即思维模型)越多,安装的有效APP越多,你就越能做出快速正确的决策和选择。

2. 如何使用思维模型?

对于思维模型的重要性,查理·芒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要想获得普世智慧?80-90个重要的模型就能完成90%的工作。”

所以,对于思维模型的使用,最基础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那些最重要的思维模型,然后将它们运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,用它们去解释问题、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。

比如:你发现,有人在吃饭买衣服上毫不手软,但在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投资上却很少支出。为什么?

假如你知道“心理账户”这一思维模型,就会立刻明白,它的意思是,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。因为钱这个东西,在我们心里其实并不是统一存放的。

比如: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、购买衣鞋包包账户、孩子教育账户、享乐休闲账户等。

虽然这些账户看似都处于你的大账户之下,但其实各个子账户是独立存在的。

所以,于我而言,我会将每年的大部分开支都放在“自我成长与学习”的心理账户中,然后将很少部分放在“购买衣服鞋子包包”的心理账户中。

相反,有人则会将大部分收入放在名为“奢侈品消费”的心理账户中,而给到“自我成长和学习”心理账户中分配的金钱非常得少。所以,依据他的心理账户分配,他就会习惯性地在购买奢侈品上花钱。

再比如:

你发现,虽然有很多公司都想做出一款能够颠覆微信的即时通讯工具,但迄今也没有一个能够撼动微信。相反,微信反而越做越大,现在的月活已经达到了10亿,为什么?

隐藏在这背后的原因正是“网络效应”这一思维模型。

网络效应的思维模型说的是:用户因为离不开这个网络上的其他元素,所以就无法离开这个网络。

比如微信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流行,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家人、同事、朋友都在上面。所以我们无法不去使用它。

可见,在理解了什么是思维模型后,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学科中的概念、理论或方法论都可被称为“思维模型”。而一旦掌握了这些“思维模型”,就等于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安装了很多个非常好用的APP,可以随时拿来就用,而无需费心思考甚至发明创造。

所以,对于思维模型的学习与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、更快速、更透彻的解释问题、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。

因此我说,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。

可是,为什么我还说“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”呢?

二、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
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让我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才是底层逻辑。

1. 一个故事

在刚开始做我的微信公众号时,对于如何给文章起标题,我是一筹莫展。

于是,就去翻看那些爆款文章,想要跟着他们学习一下什么样的标题能够夺人眼球。

紧接着,我看到了各种各样、完全不同的标题,有的是疑问句,有的是陈述句,有的是比较式,有的是自问自答。

我想,这些纷繁复杂标题的背后一定还存在着某些规律。

果不其然,很快我就搜到了一些专讲如何给文章起标题的文章。这些文章对文章标题的起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。

比如:对比式标题、悬念式标题、倒装式标题、引语式标题等。或者是:如何体、合集体、带负面词汇的标题、带有急迫感的标题、赋予珍贵资源被读者独家抢占到的感觉、解释性标题、嵌入专业词汇类标题等。

这些起标题的具体方法如同技巧一样,非常有用,但我还是忍不住又去思考了一个问题——“为什么这些类型的标题就能带来更高的关注率与打开率呢?

比如,我曾经看到一个例子,有篇文章的原标题是:《失控》书摘50条,精华都在这里(2天阅读300+);后经专业人士修改,将标题改成了:如果你读不完《失控》,至少可以读完这50条书摘(2天,阅读1万+)同样一篇文章,在用第一个标题的时候,2天只有300多阅读量,然而在改成第二个标题后,却一跃变成了1万+阅读量。

原因就在于原标题只是平铺直叙,而修改后的标题则是直击读者痛点。

《失控》是当年一本非常热门的书,然而这本书因为太过晦涩,很难理解,能读完的人凤毛麟角。对于那些没空去读或者读不太懂的人而言,书摘自然就很有用。

第一个标题之所以阅读量不高,是因为它很平淡,没能抓住人们的痛点。

但第二个标题,则抓住了人们的痛点。看到这个标题后,我们就会产生一个念头:别人在读《失控》,但我没有时间、也读不懂,如果连这篇书摘都没看过,那就落后太多了,应该点进去看一眼。这就是直击痛点。

就是这样,我找到了不同类型标题能够带来更高关注率和打开率的原因-它们或是击中了目标读者的痛点,或是击中了他们的爽点

正如著名产品人梁宁所说:

“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,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。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在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,而在‘爽’和‘恐惧’上无所作为的产品,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,也许有人会买单,但不会爆火。”

然而,为什么取一个直击读者痛点或爽点的文章标题,或是做一个让人暴爽或抵御恐惧的产品,就能给我们带来爆火的效果呢?这些具体方法背后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样的道理呢?

后来,我明白,在这些具体方法后隐藏着的正是亘古不变的人性。

什么是人性?

相关推荐